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教育 » 常丽华:守住自己的教室

常丽华:守住自己的教室

发布者:曹洪英         时间:2017-10-17          阅读量:4197

      有个叫雷夫的美国老师,在一所贫民聚集区的偏远小学里,在一间被命名为56号的狭小教室里,教着一群母语非英语的移民国家的孩子,却创造出这样一个奇迹:一人独自设计并教授全部课程,其中独创的莎士比亚课程享誉全美,让一群原本平凡的孩子成为全美最优秀的孩子,而他本人,将这一切写成了一本书——《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

      很多老师在读完这本书后,都会被雷夫老师的智慧和精神所打动,之后却往往是一声长叹:这样的教法,在中国是根本行不通的。

     但是,一个叫常丽华的老师以新教育人的姿态站出来,为中国教育贡献了一个“卓越教室”的课程范本。

      常丽华,新教育实验晨诵项目“在农历的天空下”课程主创人,山东淄博临淄金茵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2008年《中国教育报》“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齐鲁名师、山东省优秀班主任 ……因为她的存在,点燃了一线教师重新审视自己追逐梦想的激情,她像雷夫老师一样,赋予了“教室”无限的可能。

       教室里的大世界

      很多人了解常丽华,了解她的教室,都是从“农历课程”开始的。在五年的时间里,常老师的班级完整地贯彻实践了新教育儿童课程理念,而且语数英几门学科协同进行教育实验,成绩斐然。其中,以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为主线的特色课程——“在农历的天空下”,更是打造了新教育实验“晨诵”项目最浪漫的篇章。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而是一个以诗词为主的综合课程,以农历时间为线索,根据四季变化学习诗歌,同时配合国画、星象学、民间故事、古代文字流变、书法、考古、对联、民俗等内容,来全面呈现中国农历文化,演绎风花雪月的故事。我们不妨撷取其中一个课程片段一窥究竟:

      秋已至,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令常老师和孩子们开始坐拥秋天的禅意。白露时节,他们背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节,师生相约赏月,高台之上,把盏言欢,对月当歌;寒露节,他们吟诵着杜甫的《倦夜》,感受着一个寂寞而伟大的灵魂;重阳节,师生打点行囊,携一身豪情上路,和古人一起登高,与先人一起赏菊……不仅如此,在这个秋天里,常老师还把“苏轼”和“杜甫”这两个光辉的名字镌刻在了孩子们的心底。对两位诗人专题的学习,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一段记忆。这个秋天,于是变得不平凡。秋天结束时,常老师班里一个叫王文晓的孩子写下了这样的文字:“空寂的山/淋着连绵的雨/明月和清泉/浣女与渔舟/立秋这天/她们定格在/初秋的日子里/……/皎洁的月光/怒放的菊花/在千古的诗词里/成为秋天最美好的回忆/立冬到来时/身后跟着/日渐长大的北风/秋天温暖的身躯不复存在/有些东西/却永远留了下来。”孩子们对诗词的热爱,对物候的敏感,对自然的柔情,就这样留了下来。

      "诗词,仪式,体验,自然”成为农历课程的关键词。而除了农历课程外,常丽华的教室里还有很多“卓越课程”正在进行中。2009年送走了一个完整的大循环实验班后,常丽华坦言“收获很大,遗憾也很多”。所以,她重新接手了一年级,命名为“小蚂蚁班”,誓将最美好最卓越的教育,在教室里进行到底。

       两年过去了,在常丽华的不懈努力下,小蚂蚁班又成为新的“卓越教室范本”,我们不妨看看常老师的 “梦想进行时”清单:

       每个学期,我们只用三周左右的时间学习语文课本,其他时间都在课程的引领下进行经典阅读。两年的时间,课堂上共读了50多本书,学生的平均阅读量达到了400册(大部分是图画书)。二年级下学期,每个学生完成了200万字的阅读量,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书写能力远远超过了同龄孩子。2010年7月和2011年3月,我的学生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对话》栏目和十二频道《小学生应该阅读哪些课外书》的讨论,精彩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扬。

       每个星期,我都带孩子们出去观察大自然,我们称之为“思维课”,让词语     在思维课上醒过来。然后,我们做写绘作业,让孩子通过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这是一个孩子完整的生命表达。孩子们非常迷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每天早晨,我们都在音乐和诗歌中开始一天的学习——在我们的晨诵课程中,每个孩子已经背诵了100首童谣和100多首儿童诗。等到三年级,我们就要开始浩浩荡荡的古诗词课程:在农历的天空下。我们将跟随着二十四节气,走进唐诗宋词,走进古老的中国文化中。这也是我带上一届孩子做得最成功的课程。而到了高段的儒道课程、泰戈尔课程,将会让这间教室的孩子,习得世界上最经典的语言。

         每个学期的旅行课程,也是孩子们最盼望和向往的。2010年国庆节,我们和家长、孩子一起去上海参观世博会。去之前,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世博会的课程——我们熟知了很多馆的内容,了解了很多国家,教室里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和大大的地球仪,给了孩子们另一双看世界的眼睛。所以,当孩子们到达世博园的时候,就像故地重游一样。家长们很感慨:孩子们可以给我们当导游了!这是课程的魅力。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世博的知识,还有他们开阔的胸襟。而当孩子们穿着班服走在世博园里时,也是世博园最独特的风景。

       每个学期的旅行课程,也是孩子们最盼望和向往的。2010年国庆节,我们和家长、孩子一起去上海参观世博会。去之前,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世博会的课程——我们熟知了很多馆的内容,了解了很多国家,教室里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和大大的地球仪,给了孩子们另一双看世界的眼睛。所以,当孩子们到达世博园的时候,就像故地重游一样。家长们很感慨:孩子们可以给我们当导游了!这是课程的魅力。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世博的知识,还有他们开阔的胸襟。而当孩子们穿着班服走在世博园里时,也是世博园最独特的风景。

        我们教室有最隆重的庆典:每个孩子的生日。每个孩子过生日时,我会精心选择一个暗含了他独特的生命气质的生日故事讲给他听——当然也讲给全班同学听。在这个故事里,有这个孩子的影子,也有我对他的期待。然后,我们全班同学给他读我根据生日故事写的生日诗。接下来,每个同学都会为他画生日画、写生日诗——装订起来,这就是属于一个孩子的生日书。现在,每个孩子已经都有了自己的生日故事和生日书,这是我能给予一个生命的最隆重的礼物。其次,我们还有每个学期的“语言艺术节”。二年级过去了,我们已经举行了四届。每一届语言艺术节,我们要回顾整个学期走过的旅程,我会给每个孩子颁发“生命奖”,我们会上演全班同学参与的童话剧——在这隆重的庆典中,我们结束一个学期的生活,也即将迎来下一个学期的生活。

       我们拥有一个全班同学参与的室内交响乐队。现在,这个乐队还很稚嫩,我们还只能演奏简单的曲子。但两年之后,这个由一个班级组成的乐队,一定能创造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我对此充满信心。

…… ……

       为师之道

       伴随着梦想的进行,常丽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和代价:她每天给家长和孩子写便条,没有特殊情况,一天不落,写下了近十万字;她每天以现象学的姿态记录教室里发生的故事,写下了近十五万字。她每周给家长写一封信,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讨论孩子的成长,写下了近十万字。

这沉甸甸的三十多万字,不仅让常丽华在不断地反思、研究中得到了成长,将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样把家长们也带到了一条和孩子共同成长的道路上。

      很多人都很奇怪:常老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般老师每天都忙得团团转,备课时间都很难保证,她怎么可能写那么多东西?

       常丽华的答案很简单,她借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教师的时间很重要的是从阅读中来。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教材教参和一些快餐式的书籍阅读,工作就会陷入被动的恶性循环中。所以常丽华每天坚持一个小时的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儿童的人格教育》、《第56号教室的奇迹》、《学校是一段旅程》、《儿童的纪律教育》、《汉字密码》成为她的根本性书籍——所谓的根本性书籍,就是在不断反复阅读的书,从中汲取“养分”。因为这样的阅读,使她拥有了研发课程的能力。所以在常丽华的教室里,很少用到课本,所有的课程,都是她和孩子们的创造。这样的生活,让她对每一天都充满了期待。

      当然,这样的生活节奏,也让常丽华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她给出了自己的“日常作息表”:每天晚上,十点之后休息,主要是备课和书写当天的故事。早上五点半起床,读书一个小时,然后准备早饭。从周三晚上开始写周末的信,两个晚上写完。每个周末,她尽量不外出,除非班级组织的活动。周末只做两件事情,一是把这个星期的课程总结写出来,二是准备下个星期的课程内容。问常丽华这样的生活累不累,她笑着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再多也不觉得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最重要的是,她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在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

      常丽华爱自己的教室,爱得沉醉。在她看来,“教室”是个充满魔力的词语,教室就是师生的愿景,是决定每一个生命故事平庸还是精彩的舞台,是师生共同穿越的所有课程的总和,它包含了论及教育时所能想到的一切。常老师说:“因为新教育,我有一个朴素的理想:让每一个生命都在教室里开花,让每一个孩子能在清晨醒来时,对即将开始的一天充满期待和向往;让每一个孩子结束一天的学习回家时,能对教室充满留恋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