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政策文件解读记录

发布者:科研师培科         时间:2021-01-06          阅读量:1280

攀枝花市实验学校 

郭光恒 朱福显 江昌勇

 

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行解读。

(为什么此时出台劳动教育的文件?文件中要注意哪些重点问题?)预期达到的分享目标:

厘清概念内涵、明确政策要求。

目录

1.政策背景

2.关于《意见》

3.关于《指导纲要(试行)》

4.vs综合实践活动vs研学实践教育

一、关于政策背景

《意见》出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背景。

一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必须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二是劳动育人功能驱待加强。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与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求有较大差距。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我们说“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所专网的讲话

(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

(三)回顾:基础教育2019重磅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二、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3.突出德育实效......

4.提升智育水平......

5.强化体育锻炼......

6.增强美育熏陶......

7.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家长要给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校要坚持学生值日制度,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农村地区要安排相应田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要为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等提供保障。

(四)现象:劳动育人功能亟待加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我们的劳动观念却越来越被淡化,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参与劳动,甚至不参与简单的家务劳动。

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报告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而我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

如果长此以往,很多孩子从小就养成不劳动、不爱劳动、不愿劳动的习惯,逐渐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令人担忧的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及家庭教育不当影响,一些孩子从小形成了“劳动分贵贱 的错误价值观,从小缺乏家务劳动意识和经验,以致重课业轻劳动思想根深蒂固,客观上造成了劳动教育移位、缺位的问题。

近年来,小学一年级家长请家政公司周五到学校帮孩子打扫完成值日任务,大学新生报到时家长不惜高价请家政人员来宿舍打扫卫生等“花钱买劳动”的新闻层出不穷,引发网友吐槽。

案例:上海中山大学新生报到,学生家长请家政服务公司做卫生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劳动课程设置率低甚至学校和教师也不清楚如何开展劳动教育。

校园公共区域、教室、宿舍的保洁被悉数外包。组织学生开展社区公益活动也变得很少见。

劳动教育缺失,劳动机会减少,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

(五)关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中国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劳动教育。

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全新历史阶段,没有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引领,人们极易在丰裕的物质生活中迷失。与此同时,人们的“优势需要”也已经越来越聚焦于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劳动对于彰显人在社会发展与个人生活中的主体性、创造性,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并获得积极的人生意义,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能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热爱劳动、具有端正的劳动观,应该是他们的基本察赋。

重大意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二、关于意见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

一、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二、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基本内涵、总体目标、设置课程、内容要求、评价制度)

三、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家庭基础-学校主导-社会支持)

四、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实践场所、人才队伍、经费投入、安全保障)

五、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

(组织领导、督导检查、宣传引导)

(一)指导思想(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总体思路)

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基本原则(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

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谈点感受: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对于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公民具有特殊的价值。

李开复先生在《人工智能》一书中指出:“从18世纪至今,300余年间,人类通过三次工业革命,完成了自动化、电气化、信息化的改造。”“人工智能的社会意义将超越个人电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特定的信息技术甚至有极大的可能,在人类发展史上,成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类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

人类在网络空间的生活和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在现实物理空间的生活与工作时间越来越短。

这对人类教育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促进变革的一面,也有切断儿童与生活、与自然的关系,阻碍儿童智慧发展的一面。

谈点感受: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对于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公民具有特殊的价值。

今天,对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而言,虚拟世界越发达,现实世界越可贵。

可以说,劳动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越来越具有特殊的意义,要充分发挥启迪儿童智慧、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独特作用。

现代工业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儿童的童年远离大自然,劳动教育将为现代儿童提供复归自然的平台,实现当代社会人自然本性的释放,解决人与自然相割裂的现实问题。

基本原则(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

——强化综合实施。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

《意见》主体部分一一二、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劳动教育+劳动)(区别劳动教育和脑力劳动)

劳动教育总体目标(树立观念、培养精神、具备能力)

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必修课程、重点在于贯通)

劳动教育内容要求(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

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重点关注:怎样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理念上,既注重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作用,又要注重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其他四育相融合

组织上,有目的、有计划;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

操作上,劳动教育体力劳动;劳动教育游戏。(体现时代特征: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举个例子:

依托生产劳动体验(如农业劳动)的劳动内容,融入“孝敬父母”“尊师重教”“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德育”内容;融入“二十四节气”知识、《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先民智慧,“智慧农业”“农业现代化”等农业创新理念的“智育”内容;融入“上山下乡“徒步穿越”等磨练意志的“体育”内容;融入入动植物识别、手工文创、农产品宣传设计等“美育”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点关注:怎样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

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某些反面影响:如网红经济..

这里要特别注意对劳动价值取向、劳动精神面貌和劳动技能水平“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整体性要求,既不能把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片面理解为对劳动价值取向、劳动精神面貌的教育,而忽略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更不能把劳动教育“窄化”为劳动技能水平培养,忽略学生劳动态度、劳动品德、劳动价值观的塑造。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教育观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历史和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考察,深刻阐明了劳动的本质、价值和解放等问题,形成了科学的劳动理论体系。他们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同时,生产劳动只有与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马克思把人看作身体与精神的统一体,只有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可见,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具有决定人存在和发展的本体性的意义和价值,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由之路。通俗地说,劳动满足个体生存的需要,也蕴含着人类克服困难、战胜自然的主体力量。在劳动过程中,人的精神发展与劳动、劳动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重点关注:怎样设置劳动教育课程?

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

——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

——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重点关注:怎样设置劳动教育课程?

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陈宝生部长: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把劳动教育目标树起来,把劳动教育必修课开出来,把学生课外劳动实践时间定下来,把劳动周等实践活动搞起来,把考核评价体系建起来。特别是要引导学校和学生加强时间管理,明确一定时间参加劳动,努力做到劳动和学习相互促进。如果只是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事实证明,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也不利于有效学好各门功课,增长实际本领。

(《人民日报》2020-3-30)

重点关注:怎样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

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

以小学为例(集中于日常生活劳动):

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

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

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

新时代劳动教育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趋势,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对高素质高水平劳动者的战略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的方向,更加重视现代化、知识化、信息化的劳动教育,构建起完整、开放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

《意见》引导学生“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树立“大劳动观”,拓展劳动的广度与深度,重构个体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劳动、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分别对应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如《意见》对高等学校提出的劳动教育内容要求: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重点关注:怎样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

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充分体现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易简不宜繁,宜粗不宜细)

举个例子

地方探索:长沙发布“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该指标包括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实施、保障机制、学生劳动素养等4项一级指标,必修课开设、研学活动专题、劳动周设立、学科融合等16项二级指标及相关评价要点。

劳动教育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结果的科学应用,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与激励等功能,将学校劳动教育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促进劳动教育目标有效达成。

关于家务劳动的一些研究:

哈佛大学学者曾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将来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有专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分的关系,让孩子承担家务能让孩子具有家庭责任感,潜意识告诉孩子他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关于家校合作

劳动教育要在学校与家庭的配合上下功夫。家校合作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尤为重要。抓住家庭中劳动教育的机会,是培养孩子形成劳动习惯的基础,也是家庭教育驱须补上的一课。同时,家校之间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向家长发放“家务劳动指南”;鼓励学校(家委会)和社区等组织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和劳动热情;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学校,将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孟久儿劳动教育要在融合上下功夫,《中国教育报》第2版,2020-4-09)

活动示例:我是家务小能手

整合师资、场地、设施,统筹推进。

关于校内外资源整合

劳动教育要在校内与校外资源整合上下功夫。我国现有包括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等劳动教育场所,以及可开展劳动教育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当前应对这些既有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与利用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要因地制宜,在校外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学校进行劳动教育课程的整体设置,校内劳动教育课程与校外劳动实践相互补充;在校外资源相对质乏的地区,一方面当地政府要积极协调社会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为学校组织劳动教育提供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可在校园内部挖掘潜力,新建或改建劳动教育场所,为难以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校内劳动场所。(孟久儿:劳动教育要在融合上下功夫,《中国教育报》第2版,2020-4-09)

基地建设

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省级政府要加强劳动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市地级、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劳动教育的职责,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强化督导检查。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对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以及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同时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

加强宣传引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宣传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积极宣传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提供劳动教育服务的先进事迹。……

优质均衡督导必察

三、关于《指导纲要(试行)》

劳动教育的性质

《指导纲要》重申《意见》提出的“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要求,并进一步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

二是突出的社会性,要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

三是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意见》: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指导纲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

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教什么?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学段要求。

明确三类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定位。

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结合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培养,树立自立自强意识。

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

服务性劳动教育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性岗位上见习实习,树立服务意识,实践服务技能;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

教什么?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学段要求

《指导纲要》明确了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主要内容和三类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是对《意见》的细化和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

如:小学低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指导学生:

(1)完成个人物品整理、清洗,进行简单的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类等,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参与适当的班级集体劳动,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等,培养集体荣誉感;(3)进行简单手工制作,照顾身边的动植物,关爱生命,热爱自然

学校可以依据《指导纲要》提出的不同学段劳动教育主要内容,结合实际制定更为具体的劳动教育清单,切实解决劳动教育教什么的问题。

怎么教?劳动教育的教育途径和关键环节

当前学校中有教育无劳动和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同时存在。《指导纲要》从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四个方面明确劳动教育的途径,特别是对劳动教育必修课、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每学年一次的劳动周提出了具体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解决有教育无劳动的问题。

重点关注一下课时、学时、课外劳动时间的要求: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与通用技术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统筹);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普通高校可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并经历必要的实践体验)

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关于劳动周

《指导纲要》: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

·小学以校内为主,小学高年级可适当安排部分校外劳动;

·普通中学、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兼顾校内外,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由学校组织实施。

·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指导纲要》的新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学校要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要通过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单,采取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等组织形式,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

要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组织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特别是身边的普通劳动者事迹,让师生在校园里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技艺,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怎么教?劳动教育的教育途径和关键环节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让学生扫地、做家务,《指导纲要》围绕讲解说明、溶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等关键环节,加强对劳动教育方式方法的具体指导,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切实解决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

怎么评?劳动教育的教育途径和关键环节

《指导纲要》在评价改革方面突出强调三点:

一是依据劳动教育目标,制定劳动素养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和发展情况的测评分析;

二是将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和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区别开来,分别提出相应要求;

三是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改进评价方式手段。

平时表现评价

要覆盖各类型劳动教育活动,明确学年劳动实践类型、次数、时间等考核要求。

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注重从行为表现中分析把握劳动观念形成情况。

以自我评价为主,辅以教师、同伴、家长、服务对象、用人单位等他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改进。

要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劳动教育活动情况,收集整理相关制品、作品等,选择代表性的写实记录,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学生学年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

先进案例:

学段综合评价

学段结束时,要依据学段目标和内容,结合综合素质档案分析,兼顾必修课学习和课外劳动实践,对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劳动素养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定。建立诚信机制,实行写实记录抽查制度,对弄虚作假者在评优评先方面一票否决,性质严重的应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在高中和大学开展志愿者星级认证。

高中学校和高等学校要将考核结果作为毕业依据之一。

推动将学段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升学、就业的重要参考。

开展学生劳动素养监测

将学生劳动素养监测纳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估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

可委托有关专业机构,定期组织开展关于学生劳动素养状况调查,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

质等的监测。发挥监测结果的示范引导、反馈改进等功能。

学校在规划劳动教育时,需要注意的几个关系1.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关系

规划劳动教育时,要两者兼顾,坚持以实践锻炼为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必要的劳动实践经历,不能只是口头上喊劳动、课堂上讲劳动。

要通过学生实践前的计划构想、实践中的观察思考和实践后的反思交流,加深对有关思想理论、法规政策的理解,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统一。

2.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关系

在开足专门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同时,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实践环节中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重叠部分,可整合实施。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中学生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可以通过专业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实践环节完成,日常生活劳动可以通过学生管理落实。

3.劳动的传统形态与新形态的关系

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贯穿大中小学始终。在安排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项目时,中小学要以使用传统工具、传统工艺的劳动为主,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顾使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劳动。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要注重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选择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项目,提升创造性劳动能力。

整理一下:《指导纲要》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点

《指导纲要》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着重强调了五点:

一是打好基础。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品质等方面全面打好基础,注重日常生活劳动习惯的养成,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方面,以使用传统工具、传统工艺的劳动为主,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和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安全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序安排劳动教育内容要求,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订安全、科学操作规范,加强劳动安全教育。

三是开齐课程。上好每周一节劳动教育必修课,同时安排必要的课外劳动时间和劳动周活动。

四是讲究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是家校合作。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特别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明确家长的劳动教育责任,让家长主动指导和督促孩子完成家庭、社区劳动任务。

四、劳动教育vs综合实践活动vs研学实践教育

(一)维度不同

劳动教育——“五育”中的一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研学实践教育--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7年教育部在遗选基地(营地)时称研学实践教育。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二)侧重点不同

劳动教育的目标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通过实践体验、价值体认、既学会技能,又树立观念。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

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注重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学科融合。

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学会动手动脑

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结、学会动手动脑、生存生活,以旅行中的探究、研究为主。

(三)在哪里存在交叉?实施方式上有所重叠

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实践环节中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重叠部分,可整合实施。(设计制作可校内可校外,职业体验校内外,社会服务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

1.考察探究(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

2.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

3.设计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

4.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

(四)在哪里存在交叉?都体现了学科融合

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特征。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科界限,选择综合性活动内容,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余地。

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原则。研学旅行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空间。

结语:生活靠劳动创造,美好人生也靠劳动创造。期待劳动教育在校园、在家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2020年8月10日于四川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