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发布者:温俊芳         时间:2021-04-11          阅读量:1491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0年国培骨干校长提升研修”名校跟岗培训心得

攀枝花市实验学校  吴俊

2021年3月28日至4月2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攀枝花市教育和体育局主办,中国教师教育网承办的“2020年国培骨干校长提升研修”成都名校跟岗培训。一周时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安排紧凑,让我感受到教育发达地区全新的教育样态和紧张的工作节奏。专家理论讲座、校长经验分享、名校实地考察、课堂观摩研讨,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洗礼,每一次观摩都是一次冲击,每一次分享都是一次提升。

微信图片_20210411092525.jpg


跟岗培训期间,我就在苦苦思索,西蜀实验学校先前是一所薄弱学校基础上改造的民办校,金牛实验中学和高新区新城学建校历史不长,成都市石笋街学校也是借力石笋街小学建设的新校区。作为义务教育学校,他们也面临着划片招生导致的生源瓶颈。四所学校竟能在成都这块教育高地中脱颖而出,其源头活水在哪里?带着好奇与学习的心理,我与攀枝花市“国培”骨干校长培训班的50名学员一起走进这些学校,在参观校园、观摩课堂、听校长讲座、互动交流中,逐渐发现了这些学校成功的秘诀。

一、顶层设计,系统推进。

四所学校领导班子都秉持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领导班子对学校现状进行认真研究,并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建议,达成办学共识。四所学校都构建了自己的办学理论体系、实践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组织体系、行为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这有效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弊端。校长刘仲文告诉大家,一所学校要获得持续健康且高质量的发展,学校领导要有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要有准确定位和清晰目标。正基于这样的思想,学校领导班子对学校现状进行认真研究,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治理体系,并以“立人”思想为统领,构建了金牛实验中学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组织体系、行为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学校所有工作都在这个顶层设计中整体推进,这有效避免了单兵作战、顾此失彼的问题。

二、打破藩篱,创新发展。

突破发展制度瓶颈,开展小初融合教育,这是四所义务教育学校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探索出的发展新路。小初融合教育为四所学校发展打开了一个新通道。金牛实验中学刘仲文校长认为,必须寻找到了一个突破现有义务教育规定又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办法--开展小初融合教育。小初融合教育为金牛实验中学招生开辟了一个新渠道,同时也为学习能力强、学习速度快的学生提供了初中预备学习机会。小初衔接融合教育的实施,让学生初中学习时间在无形中延长,心理准备更充分,无疑有利于学生的中考备考和能力提升,也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和生源稳定提供了保障。

三、科研助力,团队协同。

以科研促课改,以科研培师资,几乎成为四所学校校长一致的追求。在推动学校持续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四所学校都坚持把科研作为学校发展和教师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确实,一个学校要想真正获得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借助课题研究这个平台,没有科研,就没有教师素质的持续提升,就没有学校发展的持续动力。金牛实验的汪东红副校长如是说。学校紧紧围绕“立人”思想,以“立人”为学校研究总课题,各部门、各学科按照职责分工领取子课题,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推动学校整体向前。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将教师形成一个团队、学生连城一个团队,将育人、教学合成一个整体,让师生在团队中提升发展自己的同时,也自然成就了学校。

四、文化引领,立己达人。

有人说,三流的管理人管人,二流的管理制度管人,一流的管理文化引领人。四所学校在学校文化的构建上可算煞费苦心。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学校的地域、历史、办学特色、办学追求、价值取向。正是学校特有的文化引领着广大师生积极进取、奋发有为,让这四所学校在人文荟萃的成都耀眼夺目。金牛实验中学校长刘仲文说,一个学校,它的标志不应是成绩,而是先进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厚实的文化熏陶,金牛实验正是坚持文化立校,才让金牛实验成为金牛区义务教育的亮丽名片。高新区新城学校校长杨群说,学校正是抓住了文化建设这个牛鼻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才让一个仅有 8 年办学史的年轻学校声名鹊起,快速发展成为高新区的优质学校。石笋街学校 “和美文化”让我们看到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认识到学校文化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师生精神能量的源泉,是全校师生共同价值追求,是学校发展的“魂魄”。

时间虽短,但跟岗培训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我看到自己在思想观念、理论素养、管理水平方面与成都地区的校长还存在巨大差距,攀枝花在办学机制、办学思路上还略显陈旧。总结反思不是终点,而是我们再出发的起点,只有不断学习,大胆求索,勇担育人使命,牢记教育初心,才能不断实践创新,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并筑牢攀枝花教育高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0二一年四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