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意义

发布者:张劲松         时间:2007-11-22          阅读量:2837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意义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张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进行了新的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历史起点谋划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对教育事业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在社会建设部分把教育问题摆在首位,而且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其他部分也对教育相关的使命和任务进行了多方面阐述,形成了许多新的战略思路和方针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从“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可以看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战略思路

1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长期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发展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他高瞻远瞩地确立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指导方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继续高度重视教育,从党的十四大起就反复强调:“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六大报告又把教育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多次中央全会的文件都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829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和2007831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他还深刻地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教育发展的新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06年,全国的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高中和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3%97%59.8%22%的历史最好水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8%,其中西部为96%;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以内;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态势良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快速提高,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每年有近500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新增劳动力文化素质明显增强;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2500万人的学生规模居世界第一,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不断进展,高校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全面展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等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财政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助学体系基本形成,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继续教育、民办教育发展势头良好,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明显改善;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8.5年以上和10.5年左右,总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增加到7000万左右。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辉煌成就,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受教育人口群,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需求,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从“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可以看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战略思路。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重申十六大报告有关教育发展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把优先发展教育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一新的更高要求紧密地联系起来,集中反映了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坚定信心。相比教育以往取得的成就而言,要把我国这样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任务将更为艰巨。我国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还要同“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进程相互衔接,势必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不懈的奋斗,需要政府和教育系统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因此,我们应该从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和民族前途命运出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关于新世纪新阶段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努力把党中央的重大教育决策化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共识和具体行动

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全民族全社会共同的事业

2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是新的发展阶段教育工作始终坚持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生产力的终极目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级形态,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生。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的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将定位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最能够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精神的崇高事业,所谓“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就在于“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纵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演进,既是与时俱进地完善教育的宗旨与使命的过程,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要求的过程。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阐述了教育方针的要义:“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与胡锦涛总书记近年来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贯要求是密切相联的。

  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于1999年发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此,素质教育观念进入国家重大政策范畴,各地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和相关改革。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陆续发布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件。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为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关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内容定下了基调。

实施素质教育,是全民族全社会共同的事业。从全局看,当前实施素质教育进入了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过程之中,不仅涉及教育各个阶段和领域,更涉及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用人制度等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全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特别是提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政策措施,直接涉及两亿多在校学生。这不仅是党政部门和学校系统的重要任务,家长和社会各界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不仅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还要注重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国家教育政策层面,应当始终把素质教育作为主题,在各个领域和环节中全面进行部署,使全社会都能积极支持素质教育,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协调,融为一体。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打造更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教育的关键在高素质的教师。如果说多年来各地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建设上,创造条件使青少年儿童有学上,今后的主要精力则需要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而提高质量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师队伍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我们需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工作极为重要的位置,采取一切有利的政策措施,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和培训进修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吸引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进入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尤其是采取多种政策举措,尽快提升农村教师的育人素质和教学水平。

  实施素质教育,还需要与“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联系在一起。应该说,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从党中央和国务院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倡导以来,许多地区一直在探索实践。这次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地加以阐述,充分反映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教育现代化的高度期望,也是向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大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教育的支持力度,促进东、中、西部地区教育协调发展。从长远角度来看,实施素质教育,还必须依靠“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适应人们的谋生就业和持续发展的需求,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打牢基础、学以致用,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创造和拓展更为多样、宽松、灵活的学习机会,使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逐步缓解升学竞争压力,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在实处。

在报告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部分中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 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带有全局性的任务

  教育既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公民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这一论述阐明了教育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方面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包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学龄人口入学机会迅速扩大,当前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免除了学杂费,373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领到了免费教科书,780万家庭贫困寄宿学生领到生活补助,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开始建立,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健全,每年惠及约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各级各类教育男女学生比例趋于平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农村户口学生比例已提高到52%。教育收费和办学秩序进一步规范,学生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总体上看,我国教育公平的推进成效十分显著。

  但是,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社会上蕴藏着特别旺盛的教育需求,办学条件及财政投入却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与发达国家存量劳动力文化程度差距依然很大,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强烈需求和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虽然我国教育公平的整体状况明显改善,但目前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的师资和办学条件差距不小,部分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也缺乏有效的监管。教育公平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社会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也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有关。对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部分中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一要求深刻地展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既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体现,而且是对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提出的更高期望和要求。

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是党政部门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各级政府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保证城乡新增劳动力都能具备就业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和一技之长。同时,从各地实际出发,还要“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拓展教育资源。逐步使均衡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城乡全体居民,使运行更加公平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基本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一是公平的教育,二是高质量的教育。然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注定了在不同教育阶段所能够实现的公平程度以及质量水平的有限性。而且,教育周期比通常的经济周期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我们不仅要正确认识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更要充分估计其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不仅要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更要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此,我们要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强调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效益,统筹个人与社会、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教育需求,统筹教育发展、改革和稳定,引导社会教育需求朝务实方向发展。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既要尽力而为地解决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又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量力而行。这样,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满意状况,才能逐步调整到与国情环境和国力条件相契合的程度。

教育的使命和任务将不仅限于社会建设领域,必须把教育事业发展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   

4 优化教育结构,在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方向

   从国际可比指标来看,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如暂不考虑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等因素,大、中、小学教育的入学率大致相当于人均GDP3000美元国家已经达到的平均水平,教育发展总量排位略好于人均经济总量排位。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综合程度大约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力资源的数量优势开始显现。今后,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总体要求,我们要着力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质量,改进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力争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源的质量优势,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需求,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十一五”时期“普及、发展、提高”等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及“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等新的战略部署,这是各级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同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具体工作方向。其中,义务教育从区域内逐步到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是在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朝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迈出的坚实步伐;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将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高度关心的后义务教育入学机会问题,显著改进新增劳动力结构;职业教育长足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有用性与就业出路的问题,为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支撑,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的质量水平;学前教育得到重视,特殊教育得到关心,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过上小康生活的新期待

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确定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我国将力争做到2020年“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以及教育现代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让全国城乡所有学龄人口都能接受免费、均衡的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内,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顺利;高中阶段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和毛入学率超过90%,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满足行业产业需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左右,一流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更加扎实,高校科技创新贡献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水平不断提升;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取得新的进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我们坚信,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初步跻身世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之日,就是教育事业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满意之时。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发展阶段的政治宣言,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行动纲领,教育的使命和任务将不仅限于社会建设领域。胡锦涛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就是说,必须把教育事业发展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按照这一思路,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有关部分中,都对教育的使命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新兴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等道路的重大部署,相继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我国的教育结构优化和教育体制改革,应该“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适应“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需求。今后,教育系统将全力配合并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就业观念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专业结构,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学校特别是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将继续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深度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总之,遵循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教育系统一定会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发挥优势,不懈努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教育报》200710295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