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发布者:汤中荣         时间:2008-03-14          阅读量:3276

           中考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如今整个社会对中考的关注并不亚于高考,因为现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学生中考考上什么学校,就等于考取了什么样的大学。所以人们就把中考像炒股一样“炒”得很热,中考就像一只温度很高的大烤箱,烤红了家长的眼睛(翘首期盼),烤乱了学生的心(心烦意乱),更烤焦了教师的心(心力交瘁)。面对这样的社会大环境,初中最后阶段应怎样展开复习?如何改变过去在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下面略呈浅识。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剩的复习”现象普遍存在。

     有的老师为了赢得复习时间,盲目赶进度,于是“两学期内容一学期讲”、“不少副科早收场”。在留下充足的时间里,老师带着学生像做广播体操似地复习了一遍又一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教学上的“过剩”。这种高耗低效的复习说得好听一点,只是为了“锦上添花”,多得一些分数罢了,而根本没有关注学生的感受和发展。

  2.复习课上“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依然盛行。

  一部分教师认为讲得越多、越细,学生就掌握得越好、越牢固,越有利于能力的形成,复习效果就越好。于是有的复习课成了老师“说书的场所”、“朗诵的录音棚”。老师独霸讲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台下则是一脸茫然,昏昏欲睡,不知所云,这样的复习效果如何提高?

   3.复习课演绎成“习题课”。

有的老师认为,复习课就是习题课,不管学生的知识水平如何,推出大量习题,让学生整天“浸没”在“题海”中苦游,学生成了做作业的“机器人”。这样的复习致使学生的知识得不到网络化,教材各部分知识均得不到很好的综合渗透,基础掌握不好,运用起来势必不能得心应手,学生的学科能力得不到提高;而我们的老师也倍感身心疲惫,反怪学生老是无长进,常常叹息:“书越教越难”、“越教越难教”、“越教越糊涂”。

    4.复习课上不少老师仍然是胸中没“谱”、心中没“纲”、眼中无“人”、手中无“法”。

   这里的“谱”指整个复习计划;“纲”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人”指学生;“法”指教学手段和方法。有的老师复习内容缺乏周密安排,想到哪做到哪,我行我素,独往独来;有的老师脱离教材,不去研究《大纲》和《考纲》,沉溺于复习资料,以资料替代教材,将教材丢之一边,舍本逐末;有的老师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在务实的基础上下功夫,偏搞难题和怪题,钻“牛角尖”,其结果耗时费力,得不偿失

                        二、采取的复习对策

    复习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记忆,并加深理解,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复习不但要巩固过去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复习要让学生加深、扩展知识,并进一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提高解题准确率和熟练程度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新问题。有效的复习方法不应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所学的知识,也绝非把原来的教学活动再重现一次。如何提高总复习的质量,依笔者之见,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

   1.摆正六种关系

    (1)考纲、教材与资料的关系。考纲是复习的依据,教材是复习的根本,资料是复习的补充,因此总复习中应做到“抓纲、务本”。抓纲即要组织学生学习《考试说明》,正确认识考纲对复习的指导作用;务本即要充分利用教材,拓宽知识内容,延伸课后习题。越到后期越应回归教材,同时也可以对教材中的补充内容作些研讨。现在的复习资料很多,质量参差不齐,而学生的一种习惯性心理反应是过分依赖资料,把课本丢掉,对这种现象教师要注意引导。

   (2)教师引导复习与学生自主复习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复习,虽然是中考复习的主要手段,但毕竟只是外因,要内因真正起作用,复习效果才好。因此,在统一复习的基础上,教师导纲,学生主体,一定要腾出时间鼓励学生自主复习,让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梳理知识、查漏补缺,或提前预习所要复习的内容。既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以提高复习起点,增强复习效率。

    (3)知识的度与面的关系。复习过程中,在强调夯实基础的同时,第一要降低教学难点与深度,因为现在的中考已从单纯的知识记忆、运用的考核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学生能够用最基础的知识和原理解决问题就达到了目的;第二要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文科复习应关注阅读,加强交流,联系现实,做到人文与现实并重;理科复习应关注开放,注重探究,走向生活,注重科学与探究并举。

    (4)讲、评、练、辅的关系。讲是主导,要到位,讲知识既要结合试题拓展发散,联系一片,又要结合考纲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讲思路既要突出提示找突破口,还要努力给学生营造思维训练的情景;讲方法既要有常规又要有巧思妙想途径。评是关键,要点睛。一要有针对性,要评出问题的特征,找出症结所在;二是要有多样性,可以是教师评,也可以是学生自评或互评,通过评价辨析,使学生认知水平能得到提高。练是主体,要合理。练又是学生运用知识再学习的过程,选择题量要适中,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多样性、综合性,务求实效。辅是补充,要及时。一是作业批改要认真仔细,对问题作归纳分析后及时反馈;二是下班辅导要勤勉,及时解答学生心中存在的疑问。笔者认为:作业做了不批改——是失责;考了不讲评——是不到位;讲评时不拓宽——是水平差。

   (5)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复习中一要树立“三门”的观点:看好自己(本学科)的“门”,这是主要的;串串他人(其他学科)的“门”,这是必要的;逛逛生活科技之“门”,这是需要的。二要培养融合意识。如基础知识的融合、思维方法的融合、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应用技术的融合等等。复习中要跳出学科看学科,从单学科向多学科辐射,促进各学科知识有机渗透。

    (6)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在最后的复习中,智力因素的培养肯定是重中之重,但更应凸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为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非智力因素就成为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关键了。所以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注意学科知识的复习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合理解题的思路,答题的正确书写方法等。要渗透正确的学习态度,顽强意志力的培养,教育学生树立勤奋严谨、不折不挠的学风,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等,以期学生能以最佳的状态复习迎考。

    2.突出三抓策略

   (1)抓主干知识的落实。考点的不确定性,使知识复习更应注重全面性和系统性,通过抓主干知识的落实,确保知识的网络性、综合性、应用性,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

    (2)抓思维能力的培养。考点的灵活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更加突出,复习中可侧重于抓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培养。①抓思维过程促思维品质。如在例题教学中应善于“借题发挥”,将原题改头换面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善于从一道题中延伸出其他知识,让学生去联想。②抓思维方式促思维能力。如对多个不同知识点进行求同思维;对多个相同知识点进行求异思维;对一个知识点派生的多个常规或非常规问题进行信息迁移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全面质量的提升。素质教育不排斥考试,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素质教育反对频繁考试,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反对以考试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应试教育的不足之处就是只抓少数高分的尖子生,而忽视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在总复习阶段更是不管后进生,导致复习质量低劣。因此,我们应该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重视对后进生的辅导,决不能放弃后进生,可采取个别辅导、个别答疑、小组合作、一帮一、兵教兵等形式,做到以点带面,整体提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了中考新的内涵,对传统的知识格局和复习策略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教师只要加强研究,锐意创新,采取积极的态度,运用合理的复习方式,就能取得中考的良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