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实验学校第二届“实验杯”青年教师赛课活动走笔(三)——赛后教学反思集锦

发布者:闵建明         时间:2009-12-25          阅读量:3723

透镜及其应用》的教学反思

刘莹

通过参加2009年度学校青年教师赛课活动,进一步深入了对新的课程标准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思考,现在对所执教的《透镜及其应用》课题反思如下: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自学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对上节实验课规律的理解。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查阅课本,也可以分组讨论,区别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原理。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突破“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这一重点和难点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准备例题,引导学生利用规律进行分析,在练习中逐步提高应用能力。因为讨论交流,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学生做题得到答案有差异时,鼓励学生间相互说明理由,相互帮助,引导他们探究研讨,自我获取知识,知识过手率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同样的课在不够活跃的班级上,效果较差。讨论时间不好把握,容易延误教学进度。

赛课心得

邓 鸿

我此次参赛的课题是《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是半期考试前的一堂复习课。第三单元是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最难的单元,复习容量大,重难点知识多,设计难度大。结合本组校级科研课题,我采用了学案教学法。这是为了适应当前新课改教学目标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重视学生主体,强调人文、创新开放的教学趋势。我试图通过本课教学摸索出学案教学在复习课中的应用的历史教学新模式。通过编写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以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为基础,以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教学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学生把外部知识信息主动纳入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是学生历史情感、情境的体验过程。通过这次尝试,我认为学案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

本课我的设计思路是:一、复习导航;建构单元知识网络,弄清知识点间的联系。明确重难点,让学生在复习中做到高屋建瓴,有的放矢。二、探究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训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授复习的具体方法,学生加以实践交流。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运用科学的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然后,由教师示范运用多种复习法串讲本单元每课知识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训练反馈:分层次,分题型设计题目。检测巩固基础知识,在学生自测同时讲授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强调知识的过手、迁移。四、学习感悟:让学生在完成复习任务后,分别从思想认识、学习方法的角度来谈他们的学习收获或者仍有哪些疑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引发学生更多更深的思考与发现。

从这节课的实际教授状况来看,学案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有目标,做有方法,练有所获,内驱力强,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改变了传统复习课模式中教师灌、学生装的弊端。

但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在学生的复习方法实践交流环节,显得比较仓促,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还有学生的学习感悟部分的讨论也不够充分。

其实,每次参赛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教学的成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反复的实践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要向同行多多学习。想想怎样的课堂才是鲜活的、生动的,努力让学生爱上学历史。

攀枝花市实验学校青年教师公开课有感

张晓丽

2009年的11月,年级组安排我参加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公开课比赛,由于我正在赶进度,没办法上专题课,所以我只有按正常的进度上了一节随堂课,课题是《圆中的计算问题》,先谈一下这节课我的初步设想:由于是九年级的学生,而且这个班的数学基础较好,在期末统考中一直没有考出全市前两名;这节课又是属于概念教学,知识比较枯燥和简单,如果局限于书本内容,学生容易疲倦,课堂上不容易有闪光点。所以我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两点,准备利用课件的动画和形象的优点,将本课的基本知识点在25分钟内结束,剩下的15分钟我收集了近10年来与扇形有关的求阴影部分面积的经典中考题,想法很单纯:既可以提高本节课的难度,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这堂课没有在其他班试上,到赛课那天,我最大问题就在于不知道后面15分钟的中考题能否讲完,所以在课堂的后半截,没戴表的我只有跟着感觉走,后面几道例题本该停下让学生多思考一下,但由于担心完不成教学内容,我上得比较赶,听课的老师一定感受到了这一点,这是我感觉整堂课最失败的一点。

比赛结束后,很多老师问我的课件怎么做的,用课件上课需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由于我一直坚持用课件上新授课,所以在这将自己的一些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有不成熟的地方请大家包涵:

 

课件制作和使用的几个原则:

一、        画面简洁,不花哨。做课件我的第一原则是“简洁”,好的课件不是靠效果堆砌出来的,朴素一点比花哨的更受欢迎。1)画面中色彩不超过3种;(2不能图片太多、太鲜艳;(3动画效果不能用得太多,太多的闪烁和运动画面会让学生注意力分散甚至感到烦躁。(4软件中设计的一些小花絮,如鼓掌、喝彩、鼓励等尽量少

二、        文字要求:(1)对比度要强;(2)课件字体要粗大、清晰、美观。黑体加粗既漂亮匀称,又明快清晰,是不错的选择;大小:3236最合适。(3)颜色:要与母版协调一致。(4)文字不能过多,过密。别写那么多字,没人会看;文字间距要适中,既有悦目美感,又减轻阅读难度。

三、声音的使用要特别慎重,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

四、善于为课件内容设定自定义动画,控制内容的呈现方式和速度。它的优点有两个:一步一步显示,有利于讲解;课堂练习时,一道题做完后再显示下一道题,容易控制学生做题的整体节奏,同时也避免了学生畏难情绪的产生。

五、内容要精简,除非有用于欣赏的一组图片,一般情况下,幻灯的页数要控制在25张以内。

六、利用超级链接功能实现跳转,提高课件的交互性功能。

二、幻灯片打印技巧:

公开课面对的老师和领导很多,难免有紧张和思想短路的时候,讲课过程中如果忘了下一张幻灯是什么内容,幻灯片切换时的连接语句就会说得不好甚至说错。如果有打印稿,相当于一个提示大纲,就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但一张纸只打印出一幅幻灯片,太浪费了,课堂上不停翻动也不方便,可以让一张打印多幅。方法:点击菜单中文件→ 打印→在打印对话框中将打印内容设置为讲义;颜色/灰度设置为灰度,打印时可节省墨水;每页幻灯片数设置为6张或9张→点击确定即可。

三、利用课件教学的课堂,要尽量避免的几个误区:

(一)、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辅助”不能变成“替代” 。

(二)、投影屏幕不能完全替代教师板书。

(三)、避免过分追求课堂的大容量和快节奏,使课堂由“人灌”变成“机灌”。

    我的想法就是这些,希望听了我的课的老师也能给我多提意见。

《我的叔叔于勒》课后反思

                                       

    本届校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已顺利落下帷幕,现对我的参赛课《我的叔叔于勒》的课前设计和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内容如下。

首先谈谈课前的教学设计。早在赛前一个月,选定《我的叔叔于勒》作为参赛课文后,我就开始下载制作课件,并根据已收集到的资料来进行教案设计。设计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流程,从作家、作品到字词的掌握,到情节的梳理,再到人物形象的分析,甚至艺术特色的归纳。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无一遗漏的“填”满了整个课件。当我把课件展示给指导教师张志琼看,她说:“内容太多太杂,思路有些混乱。”我这才意识到根据课件和资料盲目设计教案是多么愚蠢的行为。如果问题设置老套,学生对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那再好的课文也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好载体。如何设置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中心问题,作为突破教学难点的切口——我开始积极思考,最终决定把中心问题锁定在“谁是文中最可怜的人?”上。因为该问题可以给学生留下很大的发挥空间,再以亲情、爱情、金钱等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文中多个人物。有了“主心骨”,我就顺理成章地设计了这“中间开花”式的教案。

该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层次地探究了文本。作为世界文学的经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我设计了三个主问题和三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拓读,积累关于亲情与金钱的名言警句,拓宽知识面。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其次,说说课堂教学的功与过。本堂课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了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炼整合小组的观点,说话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湛的目标。这一点,学习做的很好,课堂氛围很活跃。可以说班上好几位同学的回答,就给了我这个教者以不同程度的惊喜。(当然,这都归功于所借班级9.7班张老师平时习惯培养的好。)不足的是时间把握的不够好,有些虎头蛇尾,后面的主要人物分析没能落实到细节上。

总之,我认为自己这堂课上的还算成功。通过这次比赛,我获益匪浅,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

 

《长城》教学反思

                     杨玲莉

《长城》是人教学版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气魄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名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尤其是许多同学没有亲眼看见过长城的雄伟壮观,仅从图片上理解,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设计这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课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

 

一. 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理解长城是个伟大的奇迹,首先请同学们通过观察图片说说远看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观察图片后,能说出像一条长龙。再通过读课文体会长城很长,讨论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我们讨论了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共一万三千多里,转化为学生感知的米数感受长城的长,然后又给学生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完长城,用了2年多的时间,这样使学生走出课文,在走进课文,对长城的长有了具体的感知。

 

二. 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我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正好书上有长城的近景图,于是我采用默读课文的方法,要求学生边默读第2段,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的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对又加深了对长城上设置的理解。读懂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但自己讲的太多,学生比较被动。如果能放手更多,让学生多读有感叹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也会更充实,深切。

《台阶》课后反思

                                          姚晓梅

    本届校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已顺利落下帷幕,现对我的参赛课《台阶》的课前设计和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内容如下。

首先谈谈课前的教学设计。早在赛前个星期,选定《台阶》作为参赛课文后,我就开始下载制作课件,并根据已收集到的资料来进行教案设计。设计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流程,从作家、作品到字词的掌握,到情节的梳理,再到人物形象的分析,甚至艺术特色的归纳。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无一遗漏的“填”满了整个课件。当我把课件展示给指导教师陈素君看,她说:“思路还比较清晰,但内容可能太多了,。”我这才意识到根据课件和资料盲目设计教案是多么愚蠢的行为。如果问题设置老套,学生对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那再好的课文也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好载体。如何设置这节课的亮点,也让学生感兴趣,作为突破教学难点的切口——我开始积极思考,最终决定把这个亮点锁定在“台阶”这个具体的媒介上。因为该物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课文内容,也留下很大的发挥空间,再以台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台阶,还是父亲的理想,这也就使得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其次,说说课堂教学的功与过。本堂课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了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较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炼整合小组的观点,说话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湛的目标。但是这一点,学生做的还不够好,课堂氛围还不够很活跃。不足的是时间把握的不够好,课堂前段时间的个别问题讲的过细过琐碎,导致后面的主要人物分析没能落实到细节上。再者就是教学经验不足,课堂应变能力有待提升。

总之,通过这次比赛,我获益匪浅,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