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学知名校长给教师的十条建议,条条让师生终身受益

来源:深圳市和谐号教育    2019-03-30



给教师的十条建议


1


第一条:关爱学生,让学生喜欢你

 

我们面对的是一些尚未成熟的懵懵懂懂的孩子,如果他不喜欢你,他就不相信你的一言一行,任何崇高的使命和宏大的目标都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如果学生喜欢你,他就会相信你的每一句话,他就会和你合作,你就会感受“教学相长”的快乐。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有句话:教育者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结束。

 

在真实的学习生活中,如果每个孩子都感觉自己是老师的“最爱”,让每个孩子在教室里都能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老师必定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尊重。那么,怎样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美国的安奈特•L•布鲁肖老师认为,就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不断地督促并帮助他们前进。她作了这样一个比喻。

 

教一伙学生游泳,你会从深水区开始吗?肯定不会,一开始自然是浅水区。对有些初学者而言,成功可能是坐在泳池边,把脚放进水里而不感到害怕;对其他初学的人,成功可能是在浅水区戏水。但是,无论如何,只要你根据他们的程度循序渐进,慢慢推着他们走,所有人一定都能学会游泳的。没错,有些人的确会比别人游得好,有些人可能只能做到呆在水里淹不死,还有人甚至会成为奥运会的游泳选手。

 

让学生喜欢你,你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孩子最温暖的关怀,倾听学生的心声,对学生提出最中肯的建议、甚至批评,在学生的进步中,你还要有足够的教育耐心,等待学生的成长,聆听那花开的声音。

 

对孩子们多一点适时、适性的鼓励声音,让不同的孩子都能充满自信的行走在校园里,让所有孩子们每节课都能昂首走进教室,在各种场合,总是鼓励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声音、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样的教师必定会深受学生喜欢。

 


2


第二条:坚守信仰,做一个纯洁的老师

 

为什么所有的人面对蓝天、白云,就心旷神怡?为什么校园内的小羊、小鸭,孩子们这么喜欢?回答应该是,蓝天纯洁,小羊、小鸭可亲。

 

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年青人,他们尚在成长中,他们的前行需要灯塔的指引,他们的成长需要老师的呵护。作为教学相长的一方,每一位老师应该散发照耀学生前行的光芒,他们应该是学生心底里视为可亲可近的人。

 

老师应该心无旁骛,凝心聚神,专注于学生,专注于教育。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帮助学生成长,应是教师的天职。

 

凡是成功的学校机理都很简单,有很多人依然纯洁,他们相信,自己的职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他们内心深处有生命价值的花园。他们依然在“用心”做事,他们有自己的生命信仰……

 

不容否认,我们面临着很多困惑与困难,我们也是正常的人,在社会的躁动面前,我们也会有内心的不安,但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信仰与内心的秩序,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更好的教师。请大家每日自问:在每天的工作中,做到最好的自己了吗?在平凡的职业生活中,我对工作满怀着热忱吗?


 


3


第三条:多读书,多思考,让你的“根”更深

 

当我们走进课堂,当我们用心去欣赏和观察课堂,我们会发现,课堂绝对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宝库。我们在渴望着、追求着一种不仅有知识与技能传授的课堂,我们更在期盼着有生命涌动与成长,既有科学理性,更有人文灵性的课堂教学。

 

一张讲桌,几排桌椅,不管配备了粉笔还是电脑,教室而已。一个教师,一群学生,教师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台下面无表情,默默无声,说教而已。

 

没有人会反对,课堂教学必须有激情,但激情从何而来?没有满腹经纶,就不会有“成竹在胸”。所谓的才华横溢,一旦变成了装腔作势,一旦沦为“狐假虎威”,就成为了庸俗,就成为以势压人,即使你使用了最先进的现代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内在的苍白,学生一目了然。

 

今天的教师,理应有这样的追求,让我们的课堂丰富起来,接悠悠千载,隽永深邃;让我们的课堂宽广起来,探苍穹寰宇,广博渊远;让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思维的启迪,问题的迸发,情感的喷涌……

 

教师在课堂上或严谨朴实,或才情横溢,亦张亦弛,学生或聚神凝思,或激情涌动,亦静亦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的确,优秀的教师绝对不仅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更是应该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讲起课来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天地之间皆课程,万事万物信手拈手即教材”,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它能让学生得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我一直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友”是每一个教师成长与进步的三个重要方面,而“读万卷书”则是最基础的方面,读一本好书,不仅是读书,还可以“秀才不出门,也知天下事”,读一本好书,犹如与一位伟人、与一群伟人交流。涤荡胸怀、澄澈心胸、自我持守,呼吸文明之风等等大约都可以在静静的读书中达成。

 

一位教师如果每天除了上课还是上课,不关注教育动向,没有广泛阅读,不参与教育研讨,没有深度的教育反思,随遇而安,日复一日,那么他一定是一位落伍的教师,成为一位刻板的教师,一位缺乏情趣的教师,一位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4


第四条:修炼内心,使自己“雅”起来

 

在校园内,每天与学生生活在一起的教师,不仅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呵护者,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自然而然地成为众多学生“人格阅读、素质示范”的活生生的一本本书。

 

当我们每天走进学生,走进校园,走进教室时,教师的内心必须有一种自律:“我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孩子,一定要让孩子们看到最好的我。”有一位老师曾这样写道:“记住,课堂内永远是教师一个人在面对学生,在教育的现场,永远是你一个人在做‘向左走,向右走’的决定。”

 

从根本上说,教育的要义不在“制器”,而在“育人”,即在传授各种专门知识的同时,促进人智慧的生成和德性的成长,由此增进对社会的关怀,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思索,最终养成广阔的视野,完满的人格。审视东西方,但凡做出划时代贡献的人,无不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博雅的气质,无不超越了单一知识的束缚,实现了自己创造力的最自由的发扬。

 

可以肯定地说,学生博雅之气的养成,教师是重要的影响者。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这里的“雅”,指的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透现的的文雅、与学生相处时表现的儒雅、个人内心价值追求的高雅,也指孩子们面对你时感觉到的一种气质、一种品位、一种气度、一种境界,更指存在于自己内心的一种追求、一种情怀、一种精神状态。

 

当我们走进校园,当我们走进课堂,每一位教师心中一定要清楚:我是谁?我在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教师的“雅”决不是服饰、妆容等表面功夫,而应该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活中历经长久修炼、历经文化浸泡,逐渐积淀的一种品质性修养。它至少应该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言谈举止中自然散发出来的那种内敛、旷达、乐观、优美;其二,与学生相处中流泻出来的那种深情、文质彬彬、阳光敦厚、严谨笃学;其三,所到之处浑身散发的儒雅之气、文雅之态、高雅之趣、大雅之志。当我们成为一名教师,这样的修炼就应该伴随着整个职业生涯。

 

5


第五条:让自己成为学生“素质”与“个性”的种子

 

一粒种子可以结多少苹果?

 

“将一个苹果切开,可以很容易地数出里面有几粒种子。然而,当一粒种子发芽后,很少有人能够预知长成后的大树日后会结出多少苹果。”

 

上海向明中学的黄曾新老师,一位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老师。在他指导下,该校学生几乎拿遍了全国各类青少年创新大赛的最高奖项。近三年来,200多名学生获专利近400项,他被誉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神奇教练”。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指导学生选题,带领学生实验,“黄曾新不怕被学生问倒,只怕找不到答案。”中国创造学会名誉理事长袁张度说,碰到自己不懂的问题,黄老师从不敷衍学生,而是带他们一起寻找答案。于是,400项专利,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回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的大师?我认为,我们并不缺乏拔尖人才的种子,我们尚需致力于拔尖人才成长的生态建设。

 

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认为“要育人,首先要精心培育育人的沃土”。我认为,在学校,所谓的“沃土”,其实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一是营造有利学生积极思维、自由创新的学校文化,另一方面是一流的教师团队。当我们逐步改善了种子萌芽、小苗茁壮成长的“气候”和“土壤”,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就有了最广阔的空间,孩子们的创新就有了最宽松的氛围,孩子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那么,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必然会出现一个“群星灿烂”的美景。

 

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我,今天发现了孩子的哪些优点或特长?我,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做了哪些努力?




 

6


第六条: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招生官曾经告诉我,他们的招生标准中,重要的一条是“这位学生是否对科学有无限的向往?”

 

没有任何人能强迫学生用功学习,也没有任何人能强迫学生全身心投入某一活动,除非他自己有强烈的兴趣,有探索的内驱力。内驱力,是每一个人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当学生的内心生长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清晰的人生规划和阶段目标,并具有了克服任何困难的勇气和坚持追求的毅力,孩子们的潜力不可估量。

 

我们还应注意到,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影响学生成长的一种文化力量,或者说是同伴影响力——这种文化力量不仅仅存在于一个班级,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小组,一个宿舍。

 

良好的氛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在教育实践中,倘若我们真心追求“两高”目标,即高升学率与师生高素质的统一,“建高原”与“筑高峰”的统一,那我们肯定应该着力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不应着力于题海的训练,不应计较于某次考试成绩的高低,最应该着力的是,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情感体验,关注孩子们的生活、学习需求,关注他们个性发展的需求,关注他们小组、宿舍、教室的氛围,并予以适时、适性的帮助和指导。一句话,我们应在孩子们行进时,不断向孩子们的油箱“注油”。

 


7


第七条:帮助孩子练好高中“童子功”

 

李大钊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但是,目前,有一种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警醒: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地区、独生子女家庭有些孩子变得越来越“懒惰”,他们不喜欢学习,不喜欢运动,而向往穿名牌、网络冲浪、度假休闲。一些年轻的孩子已大大提前享受人生财富,享受着年龄段不应得到的生活待遇。我们的教师,甚至家长,都需要认识到,高中生倘若已经没有了人生目标,以“中大奖”的博彩心态企求人生的成功,可能会造成一个人无所追求,甚至是虚耗生命。

 

美国国家人才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约瑟夫•兰祖利教授认为:上世纪80年代,我发现非常具有创造力和有成就的年轻人才主要有三大特点: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对任务的执著精神和创造力。这里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不是简单指人的智商,其中包含了多种能力。有创造力的人非常会问问题,会用不同的方式来问问题,看问题有与传统不一样的眼光。


执著精神不仅仅指的是勤奋,更是对某些领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爱好,对自己的任务确立高标准,有一种献身实践、一定要完成任务的态度。兰祖利教授认为,虽然天才身上这三个特质的水平不需要等同,但是只有有了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组合,才能产生创造性的行为和成就。

 

因此,当我们追求拔尖人才培养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应该寻找高于平均能力的人,另一方面更要给他们提供丰富的经历或者是机会,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对任务的执著。在很多情况下创造力和执著精神是相辅相成、相互刺激的。当一个人迸发出创造思想并决定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的时候,执著精神也会开始形成。埃米尔•左拉说过“缺乏天赋的艺术家必定乏善可陈,但是只有天赋而不能勤奋工作也将一事无成。”

 

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我们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能力和创造性应用到他们感兴趣的领域,无论是历史、舞蹈、体育,还是任何主题的学术领域,都可能将这个年轻人变成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没有梦想;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潜力,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缺乏执著。教师不仅应该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更应是学生兴趣、优势、智慧发展的指导者。

 

时刻把握孩子们的思想动态,点燃他们的梦想,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积极的生活者”,就成为教师的重要责任。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家长、老师,孩子们的成长还必然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偶像,是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这样说,每一代人都会有心中的偶像,但是,作为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们,老师应该给予适时、恰当的引导,倘若一个时代的孩子缺失了心中的偶像,或有了不恰当的模仿对象,那都是非常可怕的。

 

我们不能把“偶像”强加给学生,但我们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众多身边的榜样,让孩子们领略同伴的魅力,让“榜样的力量”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种子。


 



8


第八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我们的责任

 

在人类文明进步的白纸上,世界的精英以创新的精神和气魄,一笔笔刻下了文明进步的痕迹,一页页写下了科学发展的华彩篇章。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我们都可以看到,世界文明进步的脚步常常与一些“超常”人物相关联。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源泉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苏霍姆林斯基)”

 

当我们的孩子走出校园,我们希望看到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展现出他们的才能,因此,我们需要每日自省,我的教育行为,是否点燃了孩子们对未来的无限向往?我的努力,是否在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我的课堂,是否为每个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个性发展的平台?

 

9


第九条:认识我们的学校文化

 

综观国内外名校,其鲜明的办学特色无不是在其特定的学校教育哲学指导下形成的,如英国伊顿公学以“优质学术课程+严格管理”闻名于世,这与它把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优越感和自信心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特别“注重性格铸造、团队精神培养和领导特质训练”这一学校教育哲学有关。

 

在长期的积累中,我们天一中学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高位发展,需要每一位教职员工全面认识,深刻理解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逐步积淀的一些校本哲学。我们相信,改变一个学生首先要改变他的人生目标,改变一个教师首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改变一个学校首先要改变他的校园精神;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我们相信,教育是农业,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良好的“土壤”和“气候”,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创造一种氛围,营造一种生态,有了一定的温度,有了一定的湿度,有了一定的空气,肥沃的土壤上,“蘑菇”一定会成片成片地自然生长。

 

倘若我们认同“教育是农业”,那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基本原则:“因材施教”是教育实践中最基础性的教育原则。把握教育的“节气”,是重要的教育智慧,教育实践中要体现“适时的引导,适性的鼓励,适度的批评与校正”。教师不仅要有热情与决心,更需要有“农夫”辛勤耕耘的习惯和等待农作物成长的耐心。

 


10


第十条:素质教育,就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做起

 

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我们持续了很多年。谈起素质教育的实施,很多人认为有种种困难,有种种制约。在我看来,素质教育,其实是一种很朴素的追求:其一,能够尊重他人与恪守公民应该遵循的社会秩序;其二,清晰每一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其三,奠定一种语言与行为的习惯;其四,具有创新与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如果认同这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那么,我们就完全能有的放矢地落实到每天的校园生活中。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个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其实是一个人储存在身体内的一种力量,一个人有了好习惯,他每天就可以得到利息,坏习惯,他可能终身付出利息。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从行为到习惯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素质教育一步步落实的过程。

 

习惯的养成决不可能“立竿见影”,一个习惯的形成,究竟需要多少次重复,从无定论,但可以确定,习惯的养成需要体验,需要熏陶,需要引导,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形成可能其中还会有反复,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研讨,不断寻找孩子们终身发展需要的关键素质,我们又必须千方百计着力培养这些关键素质。

 

有人说,当孩子们走出学校,他们所带走的最重要的东西并不是知识,而是这个学校给他留下的信念、习惯和能力。而这些,并不是能用一张试卷来考量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素质教育就应该从培养孩子们一个个良好的习惯抓起。


文章来源:教师身边事。作者系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领取免费资源↓↓↓
1
价值1500元的人教版小学数学全套教学教研资源
2
价值3200元的人教版小学英语学习资源+名师视频+英语学习资料
3
价值1799元人教版初中7-9年级语文下全册课件教案分享给你们
4
免费领!小学初中高中全套班会课课件(共3G多)
5
最适合孩子看的100部经典中外名著有声书!《月亮与六便士》、《悲惨世界》、《简爱》等!
6
这是我见过质量最高最全的班主任资源包,没有之一!
7
10000套教师PPT课件模板,限时免费领!
8
 200套教学说课ppt,包含各种风格

一位中学知名校长给教师的十条建议,条条让师生终身受益

来源:深圳市和谐号教育    2019-03-30



给教师的十条建议


1


第一条:关爱学生,让学生喜欢你

 

我们面对的是一些尚未成熟的懵懵懂懂的孩子,如果他不喜欢你,他就不相信你的一言一行,任何崇高的使命和宏大的目标都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如果学生喜欢你,他就会相信你的每一句话,他就会和你合作,你就会感受“教学相长”的快乐。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有句话:教育者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结束。

 

在真实的学习生活中,如果每个孩子都感觉自己是老师的“最爱”,让每个孩子在教室里都能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老师必定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尊重。那么,怎样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美国的安奈特•L•布鲁肖老师认为,就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不断地督促并帮助他们前进。她作了这样一个比喻。

 

教一伙学生游泳,你会从深水区开始吗?肯定不会,一开始自然是浅水区。对有些初学者而言,成功可能是坐在泳池边,把脚放进水里而不感到害怕;对其他初学的人,成功可能是在浅水区戏水。但是,无论如何,只要你根据他们的程度循序渐进,慢慢推着他们走,所有人一定都能学会游泳的。没错,有些人的确会比别人游得好,有些人可能只能做到呆在水里淹不死,还有人甚至会成为奥运会的游泳选手。

 

让学生喜欢你,你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孩子最温暖的关怀,倾听学生的心声,对学生提出最中肯的建议、甚至批评,在学生的进步中,你还要有足够的教育耐心,等待学生的成长,聆听那花开的声音。

 

对孩子们多一点适时、适性的鼓励声音,让不同的孩子都能充满自信的行走在校园里,让所有孩子们每节课都能昂首走进教室,在各种场合,总是鼓励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声音、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样的教师必定会深受学生喜欢。

 


2


第二条:坚守信仰,做一个纯洁的老师

 

为什么所有的人面对蓝天、白云,就心旷神怡?为什么校园内的小羊、小鸭,孩子们这么喜欢?回答应该是,蓝天纯洁,小羊、小鸭可亲。

 

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年青人,他们尚在成长中,他们的前行需要灯塔的指引,他们的成长需要老师的呵护。作为教学相长的一方,每一位老师应该散发照耀学生前行的光芒,他们应该是学生心底里视为可亲可近的人。

 

老师应该心无旁骛,凝心聚神,专注于学生,专注于教育。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帮助学生成长,应是教师的天职。

 

凡是成功的学校机理都很简单,有很多人依然纯洁,他们相信,自己的职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他们内心深处有生命价值的花园。他们依然在“用心”做事,他们有自己的生命信仰……

 

不容否认,我们面临着很多困惑与困难,我们也是正常的人,在社会的躁动面前,我们也会有内心的不安,但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信仰与内心的秩序,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更好的教师。请大家每日自问:在每天的工作中,做到最好的自己了吗?在平凡的职业生活中,我对工作满怀着热忱吗?


 


3


第三条:多读书,多思考,让你的“根”更深

 

当我们走进课堂,当我们用心去欣赏和观察课堂,我们会发现,课堂绝对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宝库。我们在渴望着、追求着一种不仅有知识与技能传授的课堂,我们更在期盼着有生命涌动与成长,既有科学理性,更有人文灵性的课堂教学。

 

一张讲桌,几排桌椅,不管配备了粉笔还是电脑,教室而已。一个教师,一群学生,教师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台下面无表情,默默无声,说教而已。

 

没有人会反对,课堂教学必须有激情,但激情从何而来?没有满腹经纶,就不会有“成竹在胸”。所谓的才华横溢,一旦变成了装腔作势,一旦沦为“狐假虎威”,就成为了庸俗,就成为以势压人,即使你使用了最先进的现代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内在的苍白,学生一目了然。

 

今天的教师,理应有这样的追求,让我们的课堂丰富起来,接悠悠千载,隽永深邃;让我们的课堂宽广起来,探苍穹寰宇,广博渊远;让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思维的启迪,问题的迸发,情感的喷涌……

 

教师在课堂上或严谨朴实,或才情横溢,亦张亦弛,学生或聚神凝思,或激情涌动,亦静亦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的确,优秀的教师绝对不仅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更是应该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讲起课来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天地之间皆课程,万事万物信手拈手即教材”,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它能让学生得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我一直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友”是每一个教师成长与进步的三个重要方面,而“读万卷书”则是最基础的方面,读一本好书,不仅是读书,还可以“秀才不出门,也知天下事”,读一本好书,犹如与一位伟人、与一群伟人交流。涤荡胸怀、澄澈心胸、自我持守,呼吸文明之风等等大约都可以在静静的读书中达成。

 

一位教师如果每天除了上课还是上课,不关注教育动向,没有广泛阅读,不参与教育研讨,没有深度的教育反思,随遇而安,日复一日,那么他一定是一位落伍的教师,成为一位刻板的教师,一位缺乏情趣的教师,一位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4


第四条:修炼内心,使自己“雅”起来

 

在校园内,每天与学生生活在一起的教师,不仅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呵护者,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自然而然地成为众多学生“人格阅读、素质示范”的活生生的一本本书。

 

当我们每天走进学生,走进校园,走进教室时,教师的内心必须有一种自律:“我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孩子,一定要让孩子们看到最好的我。”有一位老师曾这样写道:“记住,课堂内永远是教师一个人在面对学生,在教育的现场,永远是你一个人在做‘向左走,向右走’的决定。”

 

从根本上说,教育的要义不在“制器”,而在“育人”,即在传授各种专门知识的同时,促进人智慧的生成和德性的成长,由此增进对社会的关怀,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思索,最终养成广阔的视野,完满的人格。审视东西方,但凡做出划时代贡献的人,无不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博雅的气质,无不超越了单一知识的束缚,实现了自己创造力的最自由的发扬。

 

可以肯定地说,学生博雅之气的养成,教师是重要的影响者。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这里的“雅”,指的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透现的的文雅、与学生相处时表现的儒雅、个人内心价值追求的高雅,也指孩子们面对你时感觉到的一种气质、一种品位、一种气度、一种境界,更指存在于自己内心的一种追求、一种情怀、一种精神状态。

 

当我们走进校园,当我们走进课堂,每一位教师心中一定要清楚:我是谁?我在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教师的“雅”决不是服饰、妆容等表面功夫,而应该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活中历经长久修炼、历经文化浸泡,逐渐积淀的一种品质性修养。它至少应该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言谈举止中自然散发出来的那种内敛、旷达、乐观、优美;其二,与学生相处中流泻出来的那种深情、文质彬彬、阳光敦厚、严谨笃学;其三,所到之处浑身散发的儒雅之气、文雅之态、高雅之趣、大雅之志。当我们成为一名教师,这样的修炼就应该伴随着整个职业生涯。

 

5


第五条:让自己成为学生“素质”与“个性”的种子

 

一粒种子可以结多少苹果?

 

“将一个苹果切开,可以很容易地数出里面有几粒种子。然而,当一粒种子发芽后,很少有人能够预知长成后的大树日后会结出多少苹果。”

 

上海向明中学的黄曾新老师,一位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老师。在他指导下,该校学生几乎拿遍了全国各类青少年创新大赛的最高奖项。近三年来,200多名学生获专利近400项,他被誉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神奇教练”。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指导学生选题,带领学生实验,“黄曾新不怕被学生问倒,只怕找不到答案。”中国创造学会名誉理事长袁张度说,碰到自己不懂的问题,黄老师从不敷衍学生,而是带他们一起寻找答案。于是,400项专利,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回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的大师?我认为,我们并不缺乏拔尖人才的种子,我们尚需致力于拔尖人才成长的生态建设。

 

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认为“要育人,首先要精心培育育人的沃土”。我认为,在学校,所谓的“沃土”,其实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一是营造有利学生积极思维、自由创新的学校文化,另一方面是一流的教师团队。当我们逐步改善了种子萌芽、小苗茁壮成长的“气候”和“土壤”,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就有了最广阔的空间,孩子们的创新就有了最宽松的氛围,孩子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那么,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必然会出现一个“群星灿烂”的美景。

 

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我,今天发现了孩子的哪些优点或特长?我,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做了哪些努力?




 

6


第六条: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招生官曾经告诉我,他们的招生标准中,重要的一条是“这位学生是否对科学有无限的向往?”

 

没有任何人能强迫学生用功学习,也没有任何人能强迫学生全身心投入某一活动,除非他自己有强烈的兴趣,有探索的内驱力。内驱力,是每一个人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当学生的内心生长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清晰的人生规划和阶段目标,并具有了克服任何困难的勇气和坚持追求的毅力,孩子们的潜力不可估量。

 

我们还应注意到,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影响学生成长的一种文化力量,或者说是同伴影响力——这种文化力量不仅仅存在于一个班级,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小组,一个宿舍。

 

良好的氛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在教育实践中,倘若我们真心追求“两高”目标,即高升学率与师生高素质的统一,“建高原”与“筑高峰”的统一,那我们肯定应该着力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不应着力于题海的训练,不应计较于某次考试成绩的高低,最应该着力的是,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情感体验,关注孩子们的生活、学习需求,关注他们个性发展的需求,关注他们小组、宿舍、教室的氛围,并予以适时、适性的帮助和指导。一句话,我们应在孩子们行进时,不断向孩子们的油箱“注油”。

 


7


第七条:帮助孩子练好高中“童子功”

 

李大钊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但是,目前,有一种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警醒: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地区、独生子女家庭有些孩子变得越来越“懒惰”,他们不喜欢学习,不喜欢运动,而向往穿名牌、网络冲浪、度假休闲。一些年轻的孩子已大大提前享受人生财富,享受着年龄段不应得到的生活待遇。我们的教师,甚至家长,都需要认识到,高中生倘若已经没有了人生目标,以“中大奖”的博彩心态企求人生的成功,可能会造成一个人无所追求,甚至是虚耗生命。

 

美国国家人才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约瑟夫•兰祖利教授认为:上世纪80年代,我发现非常具有创造力和有成就的年轻人才主要有三大特点: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对任务的执著精神和创造力。这里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不是简单指人的智商,其中包含了多种能力。有创造力的人非常会问问题,会用不同的方式来问问题,看问题有与传统不一样的眼光。


执著精神不仅仅指的是勤奋,更是对某些领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爱好,对自己的任务确立高标准,有一种献身实践、一定要完成任务的态度。兰祖利教授认为,虽然天才身上这三个特质的水平不需要等同,但是只有有了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组合,才能产生创造性的行为和成就。

 

因此,当我们追求拔尖人才培养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应该寻找高于平均能力的人,另一方面更要给他们提供丰富的经历或者是机会,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对任务的执著。在很多情况下创造力和执著精神是相辅相成、相互刺激的。当一个人迸发出创造思想并决定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的时候,执著精神也会开始形成。埃米尔•左拉说过“缺乏天赋的艺术家必定乏善可陈,但是只有天赋而不能勤奋工作也将一事无成。”

 

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我们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能力和创造性应用到他们感兴趣的领域,无论是历史、舞蹈、体育,还是任何主题的学术领域,都可能将这个年轻人变成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没有梦想;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潜力,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缺乏执著。教师不仅应该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更应是学生兴趣、优势、智慧发展的指导者。

 

时刻把握孩子们的思想动态,点燃他们的梦想,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积极的生活者”,就成为教师的重要责任。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家长、老师,孩子们的成长还必然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偶像,是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这样说,每一代人都会有心中的偶像,但是,作为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们,老师应该给予适时、恰当的引导,倘若一个时代的孩子缺失了心中的偶像,或有了不恰当的模仿对象,那都是非常可怕的。

 

我们不能把“偶像”强加给学生,但我们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众多身边的榜样,让孩子们领略同伴的魅力,让“榜样的力量”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种子。


 



8


第八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我们的责任

 

在人类文明进步的白纸上,世界的精英以创新的精神和气魄,一笔笔刻下了文明进步的痕迹,一页页写下了科学发展的华彩篇章。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我们都可以看到,世界文明进步的脚步常常与一些“超常”人物相关联。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源泉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苏霍姆林斯基)”

 

当我们的孩子走出校园,我们希望看到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展现出他们的才能,因此,我们需要每日自省,我的教育行为,是否点燃了孩子们对未来的无限向往?我的努力,是否在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我的课堂,是否为每个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个性发展的平台?

 

9


第九条:认识我们的学校文化

 

综观国内外名校,其鲜明的办学特色无不是在其特定的学校教育哲学指导下形成的,如英国伊顿公学以“优质学术课程+严格管理”闻名于世,这与它把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优越感和自信心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特别“注重性格铸造、团队精神培养和领导特质训练”这一学校教育哲学有关。

 

在长期的积累中,我们天一中学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高位发展,需要每一位教职员工全面认识,深刻理解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逐步积淀的一些校本哲学。我们相信,改变一个学生首先要改变他的人生目标,改变一个教师首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改变一个学校首先要改变他的校园精神;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我们相信,教育是农业,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良好的“土壤”和“气候”,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创造一种氛围,营造一种生态,有了一定的温度,有了一定的湿度,有了一定的空气,肥沃的土壤上,“蘑菇”一定会成片成片地自然生长。

 

倘若我们认同“教育是农业”,那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基本原则:“因材施教”是教育实践中最基础性的教育原则。把握教育的“节气”,是重要的教育智慧,教育实践中要体现“适时的引导,适性的鼓励,适度的批评与校正”。教师不仅要有热情与决心,更需要有“农夫”辛勤耕耘的习惯和等待农作物成长的耐心。

 


10


第十条:素质教育,就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做起

 

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我们持续了很多年。谈起素质教育的实施,很多人认为有种种困难,有种种制约。在我看来,素质教育,其实是一种很朴素的追求:其一,能够尊重他人与恪守公民应该遵循的社会秩序;其二,清晰每一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其三,奠定一种语言与行为的习惯;其四,具有创新与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如果认同这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那么,我们就完全能有的放矢地落实到每天的校园生活中。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个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其实是一个人储存在身体内的一种力量,一个人有了好习惯,他每天就可以得到利息,坏习惯,他可能终身付出利息。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从行为到习惯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素质教育一步步落实的过程。

 

习惯的养成决不可能“立竿见影”,一个习惯的形成,究竟需要多少次重复,从无定论,但可以确定,习惯的养成需要体验,需要熏陶,需要引导,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形成可能其中还会有反复,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研讨,不断寻找孩子们终身发展需要的关键素质,我们又必须千方百计着力培养这些关键素质。

 

有人说,当孩子们走出学校,他们所带走的最重要的东西并不是知识,而是这个学校给他留下的信念、习惯和能力。而这些,并不是能用一张试卷来考量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素质教育就应该从培养孩子们一个个良好的习惯抓起。


文章来源:教师身边事。作者系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领取免费资源↓↓↓
1
价值1500元的人教版小学数学全套教学教研资源
2
价值3200元的人教版小学英语学习资源+名师视频+英语学习资料
3
价值1799元人教版初中7-9年级语文下全册课件教案分享给你们
4
免费领!小学初中高中全套班会课课件(共3G多)
5
最适合孩子看的100部经典中外名著有声书!《月亮与六便士》、《悲惨世界》、《简爱》等!
6
这是我见过质量最高最全的班主任资源包,没有之一!
7
10000套教师PPT课件模板,限时免费领!
8
 200套教学说课ppt,包含各种风格

^